陆面蒸散发是指陆面水分从液态变为气态的相变过程,包括土壤及水面的水分蒸发、植被蒸腾、植被冠层截留降水蒸发等,是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和生物圈中能量转换与水分交换的主要过程,也是生态过程和水文过程的重要纽带,横跨诸多学科领域。运用先进的观测模拟技术方法手段,阐明陆面蒸散发量的时空变化规律,深入理解不同生态系统的蒸散发过程及驱动机制,对于全面认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背景下地球水循环演变特征及其气候、资源、环境效应,以及水资源优化管理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然而,目前人们有关陆面蒸散发的认识还非常有限。自1802年英国学者道尔顿首次提出蒸发是风速和水汽压的函数关系以来,过去百余年间有关蒸散发的研究进展缓慢。随着21世纪以来新兴观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综合模拟能力的不断提高,陆面蒸散发研究获得了蓬勃发展,但仍有诸多的未解问题及各类挑战亟需解决。譬如,复杂地表蒸散发的观测及尺度转换,蒸散发测算模型的多样性和普适性,陆面过程模型结构及参数化方案,模型驱动场输入数据的质量和分辨率,遥感数据的时空连续性等问题,大大限制了陆面蒸散发量的测算精度。中国陆面蒸散发研究大会旨在通过展示陆面蒸散发的多源观测、计算模拟和应用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探索在数字时代蒸散发研究的新路径及发展前景,探究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陆面蒸散发的空间格局及时间变化特征,探讨蒸散发在水文气候归因、生态水文效应、水资源评估、农林用水效率等多领域应用,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及国家重大需求,为该研究领域学者搭建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合作发展的平台。
第一届和第二届中国陆面蒸散发大会,先后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2020年)和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2022年)承办。近年来,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计算机算力等新技术突飞猛进,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建设绿色地球家园的世界共识。作为地球五大圈层纽带的蒸散发,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与责任。蒸散发作为地球系统能量和水分交换的关键纽带,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解决方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面对这一重大需求,第三届中国陆面蒸散发研究大会设定的主题是“支撑数字时代的可持续发展”。本届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承办,将于2025年3月28日-30日在人文渊薮的金陵南京召开。阳春三月,金陵古都,花开烂漫,万物复苏。本届大会也特意为大家准备了学术惊喜。诚挚地邀请各位相聚会议现场,共论学科前沿,共谋新质发展。
(一)会议主题
支撑数字时代的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议题(召集人)
1. 地表蒸散发过程机理及理论方法(熊育久,吉喜斌,李晓岚,张寅生)
2. 复杂地表蒸散发观测及尺度转换(徐自为,孙义博,陈琪婷,刘绍民)
3. 地表蒸散发遥感方法及数据产品(唐荣林,郑超磊,潘鑫,贾立)
4. 陆面水文模拟与数据同化及其应用(赵龙,董建志,徐同仁,阳坤)
5. 生态系统蒸散发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崔要奎,艾治频,邵长亮,杨永辉)
6. 青藏高原复杂地表蒸散发及其对“水塔效应”的影响(陈学龙,仲雷,卢麾,马耀明)
7. 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地表蒸散发影响(杨雨亭,马宁,卢静,张永强)
8. 地表蒸散发与地球系统水循环(王宾宾,朱高峰,孙静,刘元波)
9. 湖泊蒸发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文莉娟,杜群,鄢春华,李小雁)
10. 蒸散发在地表水分-能量-碳循环中的作用(肖薇,金佳鑫,郝璐,王文)